跳至主要内容

如果我们当时知道现在所知道的

 

我们无法把马拉多纳带到现在,也无法把梅西推到过去。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阿根廷的这两位杰出人物聚集在一起呢?我们可以用评估梅西的创新方法来评估他的前辈。深度数据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台时光机。我们回溯了1986年世界杯的比赛,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比较25岁的马拉多纳在墨西哥和26岁的梅西在巴西的表现。剧透一下:每位球员都在各自的赛事中表现出色,而且在某些方面比他的同胞更出色。那么,是什么让马拉多纳成为世界杯冠军,而梅西却只差一球呢?

作者:凯文-克鲁斯特凯文-克鲁斯特

迭戈-马拉多纳在 1986 年至少完成了两项神圣的壮举,而这一年也恰好是他的第二春诞生的年份。尽管历史是这样评价的,但这两个行为都不是作为 "一人球队 "赢得世界杯。恰恰相反,这两个行为都带来了进球。因为足球数据不允许有更多的衡量标准,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足球运动中那些不易被人记住的琐事也逐渐被淡忘,围绕着这些进球的故事和传奇也逐渐被填满。

两个目标。一个有名。一个臭名昭著

多年后,其中一幕被作为马拉多纳成为史上最伟大足球运动员的无言论证,被称为 "世纪进球"。它有什么神奇之处?如果你看过一次,它就会让你记忆犹新,不需要再看录像,就能在脑海中看到它的一触即发的细节。另一次则是为了说明他的争议性,被称为 "上帝之手"--最坏的情况是他为了晋级世界杯而作弊,最好的情况是他无意中违反了比赛规则。这两场比赛相隔四分钟,阿根廷体育英雄的壮丽全盛时期就此定格。

三十年来,人们对那场比赛、那些进球以及进球球员的评价反反复复,但却没有多少前进的动力,因为马拉多纳身边团队的细节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忽视。现在,我们可以更客观地告诉你,马拉多纳是多产的,但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可以在更有意义的背景下用数字说明他在整个比赛中的效率。

但我们不能止步于他,因为阿根廷并没有停止培养杰出人才。在墨西哥夺冠后的这些年里,马拉多纳的祖国孕育出了一位最有可能与他并驾齐驱(或以微弱优势超越他)的球员,他就是史上最伟大的足球运动员。

四年前,梅西差一点就能完成另一项神圣的壮举:在巴西的土地上带领阿根廷队夺得世界杯冠军。他只差几分钟就能完成这一壮举,为国家赢得一座重要奖杯是他职业生涯中唯一的瑕疵。但是,如果他身边没有能够完成任务的团队,称其为瑕疵又是否正确呢?

关于 "谁是最伟大的人 "的讨论,还包括一些突破阿根廷国界的名字,而且这种讨论永远不会有定论。因此,与其试图为无法回答的问题提供答案,不如让我们至少庆祝一下现在的可能性,并尽可能地将过去带入现在。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通过深入的数据来实现。大量的数据。当墨西哥主办 1986 年世界杯,马拉多纳最终捧得冠军奖杯时,很少有人能想象到足球数据的可量化和背景化。

当时,全世界都看到了马拉多纳的非凡才华,就像现在看到他的同胞一样,但一切都不了了之。现在,STATS 的运营团队又回到了过去,在那段老旧、模糊的视频允许的范围内,将我们现在给予梅西的一切归功于马拉多纳。有时,这样做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以迂回的方式将梅西现在所做的一切归功于梅西,因为这给了梅西一个可比的伟大球员作为衡量标准。

在此过程中,我们将提供客观数据,为您提供关于每位球员和每支阿根廷队的讨论要点。作为球队和球员,他们在比赛中的风格有何不同?谁创造了更多的高难度机会,谁在场上留下了更好的机会?谁的带球更有威胁,谁的浪费更严重?谁在各自的决赛中表现更出色,谁在决赛中面对的对手更令人生畏?谁更有天赋,谁更像一个 DIY 球员?

我们不会告诉你谁更好。毕竟,有些事情必须保持主观性。

 

在过去的 32 年里,足球变化最大的是什么?简单:短裤。迭戈,我们从来不需要那么多大腿。但我们参与和分析的方式紧随其后。足球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但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与我们当时所了解的并不相同。此外,世界杯参赛球队数量也发生了变化,这也是稀释小组赛竞争的一种方式。

在此,我们将通过分析 1986 年和 2014 年两届世界杯上每支阿根廷队的五场比赛样本,尝试缩小这些差距。为什么不对整个赛事进行评估?因为完全比较32支球队的比赛和24支球队的比赛,可能并不能得出一个公平的分析结果,尤其是在考虑小组赛阶段的比赛时。

获取 2014 年的数据不是问题,因为 STATS 以当今最高级别的赛事数据对整个赛事进行了评分。对于 1986 年的比赛,我们在今年春季使用 STATS 的赛后工具对一场小组赛和四场淘汰赛进行了评分,以达到同样的具体水平。

为了尽可能做到公平,我们在选择比赛前参考了现有的排名。1986 年,国际足联还没有现在的世界排名系统,但它发布了一份回顾性报告,对包括 86 年墨西哥世界杯在内的每届世界杯的所有球队进行了排名。如果我们对整届比赛进行评估,86 年阿根廷队对手的平均排名为 11,14 年阿根廷队的平均排名为 17.1。因此,我们确定了以下细分排名:

1986年,在剔除小组赛对阵韩国(20场)和保加利亚(15场)的比赛后,对手的平均排名为8.4。如果将 1986 年保加利亚战胜乌拉圭的比赛包括在内,我们的平均排名可能会更接近,但我们希望将每届世界杯的整个淘汰赛包括在内。

2014 年,这一数字为 7.4。这还不包括小组赛对阵尼日利亚(33球)和伊朗(49球)的比赛。是的,梅西在这两场比赛中打进了三球,我们仍将对此进行详细讨论。但公平就是公平,请记住,我们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超越进球数。在进行个人比较之前,我们有必要评估一下每位球星所在球队的质量和风格。

 

梅西的阿根廷队在 2014 年世界杯开赛之初就占据了绝对优势,而这种优势在淘汰赛阶段也曾短暂延续。即使是在 16 强赛加时赛 1-0 战胜瑞士的比赛中(一目了然的险胜),他们在 120 分钟内也有 30 次射门,9 次射正,预期进球数为 2.9-1.0,控球率为 60%,但却有 4 次射正。

但随着比赛的进行和竞争的加剧,情况发生了变化。一轮过后,阿根廷队以 1-0 战胜比利时队,比赛中阿根廷队仅有两次射门机会,有人说他们能进入决赛已经很幸运了,因为在这场进球机会不多的比赛中,荷兰队以 729 比 576 大胜阿根廷队,阿根廷队的预期进球数仅为 0.4 比 0.3。我们稍后将对决赛进行更详细的评估,德国队无可争议地掌控了比赛。

马拉多纳的阿根廷队更加稳健,踢法可能也更加保守,这当然与他们的超级巨星在国际赛场上的巅峰形象不符。他们没有在小组赛中横扫对手,也在与意大利队的比赛中丢分,但在晋级过程中,他们的状态并没有急剧下降,这一点我们将在比较两场决赛时加以说明。

尽管如此,可能总有人愿意自信地告诉你,马拉多纳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足球运动员,因为他能够独自做到这一点。也许还有人愿意对梅西提出类似的论点。那么,我们该如何证实或质疑这些说法呢?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球队与五个对手的实力对比入手。数字来了

在评估这些数据之前,有一点需要注意:14 年阿根廷队有三场比赛进入了加时赛,因此在这五场比赛的样本中,他们踢了一整场加时赛。因此,括号中包含了每90分钟的得分率:

[1] 2014 年阿根廷对阵波黑的第一个进球为乌龙球。[2] X 轴(球门到球门)上的正值表示从中场推进的米数。负值表示从中场后撤的米数。[3] Y 轴(边线到边线)上的正值表示中场右侧的米数。负值表示中场左侧的米数。

如果我们从控球率、球权、传球成功率和传球失误率、进球数和预期进球数等方面来看,梅西的球队似乎是其中最出色的。他们的防守非常出色。如果我们看创造和转化的机会(射门、进球、预期进球),我们会认为马拉多纳的球队是最好的。事情永远不会那么简单,尤其是当我们试图确定哪支阿根廷队给了他们的超级巨星更好的成功机会时。

我们可以从位置开始深入挖掘。在这一特定层面的数据中,值得考虑的是一支球队的平均触球位置。一支以控球优势进入决赛的球队,其平均触球位置却在中线之后,这似乎有些奇怪,但这正是 2014 年的球队所做的,他们在与五个对手的比赛中,平均触球距离中场 1.3 米。作为对比,德国队在比赛中的平均触球距离为中场前 1.7 米。

但 86 年阿根廷队在 3-5-2 阵型中将后撤发挥到了极致。对于 86 年队来说,这是主教练卡洛斯-萨尔瓦多-比拉尔多(Carlos Salvador Bilardo)灌输的风格问题,他的战术非常不阿根廷、不南美,也不像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欧洲零封战术,而是首先专注于不丢球。他们的对手也经常这样做,在小组赛战平阿根廷队的比赛中,意大利队的平均触球距离为中场后 8.0 米。对这支阿根廷队来说,"保守 "战术的妙处在于它创造了大量机会,其预期进球数在上表所列的四个小组中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他们--尤其是马拉多纳--的表现超过了预期进球数。

西德队是 86 年对阵阿根廷队的 5 个对手中唯一平均触球距离中线(1.6 米)靠前的球队。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如何印证了多年来对意大利和德国的风格定型。

这是一个开端,但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多少答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评估球的运动质量,并研究这些球队的特定比赛风格。传统的足球数据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

为此,我们将从 "球运动Points"(Ball Movement Points)入手。球运动Points 的概念是根据六年数据中相关球场位置的过往成绩,以客观值捕捉球员在球的分配和控球率方面的贡献。作为计算基础,一场比赛被划分为球员从起点区到终点区的带球移动。然后评估每个球的移动对对手造成的危险。除了预期助攻之外,它还会查看整个传球链,权衡传球导致随后射门的概率。它分为进攻和防守两类,以及正负两类(oBMP+、oBMP-、dBMP+、dBMP-),净值更能说明问题。

进攻 BMP 是一种创造力指数,由于我们最终要评估的是梅西和马拉多纳,因此我们在这里将重点关注这一点。正向 oBMP 是我们区分缺乏进取心的简单成功传球和将球转移到球场上更危险位置的传球的方法。消极 oBMP 与球员丢失或浪费的控球权价值有关。这些分数在一场比赛或整个比赛期间累积。净值越大,意味着球员在更靠近对方球门的区域传球成功率越高,和/或实现的传球机会多于浪费的机会。在评估马拉多纳和梅西等充满活力的攻击手以及他们的战术体系时,这一点至关重要。

在此,我们将绘制球类运动Points ,以及四组运作的具体风格图。我们会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解释具体的风格,所以不要觉得有必要立即理解这一切:

 

首先,1986 年的对手在 BMP 方面缺乏威胁和野心。回顾上文,这组球队的控球率是四组球队中最高的,但他们的净OBMP却是最低的。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的传球成功率最低,传球失误率最高。

他们为何能在四支球队中保持最高的控球率,而 14 年的阿根廷队则紧随其后?这很可能与他们的控球率有关。控球是一种以控球为基础的打法,在控球过程中,球队希望在防守区域内保持并确保控球。然后在进攻半场从中场到 18 码禁区边缘进行建立,而持续威胁型打法则是在最后三分之一处控球。

防守消耗时间并降低控球率,因为它通常不像上半场那样有争议,但它是控球型战术中最不危险的,因为它发生在后场。1986年的对手与马拉多纳的阿根廷队在控球率上并没有很大差距,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的控球率越高,优势就越明显。与马拉多纳的球队相比,86 年的对手平均每 90 分钟多出 11 次助攻。但阿根廷队平均每 90 分钟比对手多出 33 次建功和持续威胁球,以及多出 11 次快节奏控球(在进攻半场,球员在两秒内将球解围给队友,或球员高节奏运球)。

在这里,我们将开始考虑各组中场比赛的效率。根据我们刚刚提到的 1986 年的比赛,以及我们在第一张表格中提到的触球位置,请注意,14 年阿根廷队平均比他们的对手多出 30 次以上的防守参与。但这并没有在球场上取得进展,他们的对手平均多出 21 次建立和持续威胁球,并在快节奏控球方面有额外优势。因此,14 年阿根廷队在后场的控球率高于对手,而对手在前场的控球率则高于阿根廷队。14 年阿根廷对阵梅西的球队时,对手的控球次数增多,这可能会让我们对 14 年阿根廷队的中场质量产生怀疑,我们稍后会对此进行讨论,而马拉多纳的球队在控球次数、持续威胁球和快节奏方面都远高于对手。

尽管如此,14 年阿根廷队尽管比本文所讨论的五个对手踢得更孤僻,但在我们所考虑的四个小组中,他们的 oBMP 却是最高的。因此,当他们在前场拿球时,他们对球的移动雄心勃勃。尽管机会有限,而且其中一名球员还在比赛的关键阶段受伤,但 14 年阿根廷队的两名球员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于其他风格,86 年阿根廷队和他们的对手比 2014 年的对手更注重过人,而 14 年阿根廷队和他们的对手则更直接。在反击方面,14 年阿根廷队的对手做得最多,而 86 年阿根廷队在反击中的覆盖面积也很大,有趣的是,运球比传球多得多。这一点的最终体现就是 "世纪进球",我们稍后再谈。考虑到高位逼抢的次数(2014 年为每 90 分钟 15.0 次,1986 年为 6.0 次),1986 年的球队似乎在上半场施加的压力较小,这一点可以从这些比赛中较高的防守参与次数(1986 年为 321.4 次,2014 年为 313.9 次)得到佐证,而建立和持续威胁的参与次数要少得多。

总体而言,1986 年的比赛在足球风格上可能比 2014 年略显保守,这无疑印证了当时保守足球的烙印,但这当然没有体现在阿根廷队的进球数上,在这五场比赛中,阿根廷队场均进球数为 2.6 个,而 2014 年为 1.2 个。

当然,马拉多纳充分利用了进球机会,但哪位阿根廷人的带球能力更强?

 

团队背景介绍完毕。是时候对这两名球员进行比较了,但要正确理解即将发生的事情,我们上面所做的功课是必要的。我们开始吧:马拉多纳对阵梅西--一对一,为同一支球队效力,相差28岁。

梅西的四个进球中有三个是在我们划掉的比赛中打进的,而马拉多纳则是在小组赛对阵意大利的比赛中打进一球,随后又在英格兰四分之一决赛和比利时半决赛中连续破门。两位球员都打进了两粒制胜球,但梅西的一粒进球因为是在对阵伊朗的比赛中打进的而被淘汰。梅西的另一个进球是在阿根廷 2-1 战胜波黑的比赛中打进的。

由于加时赛的缘故,梅西在这五场比赛中的出场时间比马拉多纳多,因此我们又在括号中列出了每90分钟的出场时间。在深入探讨球的运动和风格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基本数据:

[4] 不包括犯规、丢球、吃牌和越位事件。[5] X 轴(球门到球门)上的正值表示从中场推进的米数。负值表示从中场后撤的米数。[6] Y 轴(边线到边线)上的正值表示中场右侧的米数。负值表示中场左侧的米数。

让我们不要在这里埋下伏笔:在对阵强队时,马拉多纳该进球时就进球,有时不该进球时也进球。与预期进球数相比,马拉多纳的前五次进球机会中,他有四次都取得了进球。世纪进球当然是个漂亮的进球,但根据射门位置的进球预期,他最不可能进的球实际上是他的第 35 个进球。-在对阵意大利队的比赛中,他在一分钟内将比分扳平。这是豪尔赫-巴尔达诺(Jorge Valdano)在一次漂亮的弯铲后的单刀射门,距离球门线10.7米,在边线到边线的中轴线左侧10.9米处,xG值为0.087(进球可能性为8.7%),是马拉多纳或梅西在本场比赛中最不可能取得的进球。

至于马拉多纳或梅西在两届大赛中最不可能的进球,前两名都属于梅西。最不可能的进球是他在对阵伊朗队的比赛中补时阶段打进的制胜球,这粒进球距离球门线22.3米,中线偏右8.7米,进球概率为2.4%。他在对阵尼日利亚时的第二粒进球是在距离球门 26.2 米、右侧 4.0 米处踢出的任意球,进球概率为 6.1%:

[7] Y 轴(边线到边线)上的正值表示中心偏右的米数。负值表示偏左米。[8] 世纪进球。[9] 上帝之手。

至于在五场比赛中错失的最佳机会,梅西是前五名中的 "罪人",而马拉多纳只浪费了一次进球概率超过 10% 的机会:

[10] Y 轴(边线到边线)上的正值表示中心偏右的米数。负值表示偏左米。

进球固然重要,进球期望值也是足球比赛中最能体现胜负关系的指标,但我们必须超越进球期望值,从更深层次来评估这些球员的比赛表现。单从射门来看,世纪进球是马拉多纳和梅西进球中最有可能完成的第二球,这一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这粒进球完成得很好,他为此付出的努力也很伟大。

在本节的第一个表格中,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每 90 分钟的控球次数与球赛次数的对比。梅西每 90 分钟的控球次数大约减少了 14 次,但却增加了大约 9 次。在这些事件中,每场比赛的触球次数增加了近 20 次。触球有别于传球、射门和其他球类活动,因为球员要控制球并保持个人控球权。梅西的触球次数占 74.0%。马拉多纳的触球次数为 66.8 次。在梅西的843次触球中,对手赢球32次(3.8%)。在马拉多纳的565次触球中,对方得球26次(4.6%)。

考虑到我们对马拉多纳在 1986 年世界杯上的印象是他在英格兰队中运球,这至少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我们并不是说二者有什么优劣之分。但梅西的持球时间比马拉多纳更长,理论上他也比马拉多纳有更多的单干机会,而且他的成功传球和失误传球的比例也更高(2.96 对 2.76)。如果不出意外,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至于是有效还是浪费,那就另当别论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直接看出,在五场比赛的样本中,虽然马拉多纳的每90回合oBMP+比梅西高,但在每90回合的基础上,马拉多纳浪费球的程度几乎是梅西的两倍,尽管正如我们之前所指出的,梅西持球时间更长。

马拉多纳在接到埃克托尔-恩里克(Héctor Enrique)的传球后,在中场后方 3.0 米、右侧 10.4 米处背对球门,在两名英格兰球员的夹击下,马拉多纳在 9.5 秒内用 12 次触球跑了 52.4 米。这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但他旋身摆脱,将球变成了 1 V 11 的进球。

但在五场比赛的样本中,马拉多纳的净值低于队友豪尔赫-布吕查加(Jorge Burruchaga),尽管这位中场球员的出场时间更少。马拉多纳的每90分钟得分率也低于恩里克,而在我们讨论的这五场比赛中,恩里克在阿根廷中场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与布尔鲁查加搭档。

中场球员的 oBMP 值甚至高于最优秀的前锋,这种情况极为常见,因为净 oBMP 值尤其是制造型中场球员梦寐以求的指标。前锋往往在更靠前的位置上丢球更多,oBMP-总数也就更不利。尽管如此,2014 年阿根廷队中没有球员的净 oBMP 比梅西高,在 2014 年的五场比赛中至少上场一半时间的队友的 per-90 比率也没有梅西高。这其中包括哈维尔-马斯切拉诺,他的控球次数比梅西多122次。

这些信息无疑为关于哪位球员被要求更像一个人的球队的讨论增色不少。当世纪进球在我们脑海中回放时,这样说感觉很荒谬,但似乎梅西就是这样的球员。他将阿根廷队带入世界杯决赛的方法可能不像马拉多纳那样显而易见,也不像马拉多纳那样宣布自己的进球将载入史册,但《世纪进球》显示,梅西用脚下的球超越了他的位置,试图弥补中场的缺失。

这种空白在决赛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这很可能与一位被历史忽略的队友的缺席有关。

 

在本节的开头,我们要稍稍回溯一下:说马拉多纳的中场在整个比赛中都比梅西的中场强是不负责任的。如果我们回溯一下两队的早期比较表,就会发现这一点尤其正确,在该表中,梅西的球队的oBMP+和净oBMP都更高。关键的区别在于这些中场球员在各自决赛中的表现。

在决赛中,两支阿根廷队都可能被对手打得落花流水,至少在传统意义上,考虑到控球率和得分威胁,这两支阿根廷队都可能被对手打得落花流水。

1986 年,西德队将马拉多纳的球队的平均触球距离推至中场后 8.8 米,这导致阿根廷队的 oBMP+ 仅为 0.79,但预期进球数为 1.2。西德队领先 1.6 米,oBMP+ 为 1.34,预期进球数为 1.9。阿根廷队的控球率为 54 比 46,但控球率基本持平,西德队的控球率为 942 比 934。

在 2014 年的决赛中,阿根廷队的平均触球距离仅为中场后 1.5 米。没有安赫尔-迪马利亚的阿根廷队的场均数据为 1.07 oBMP+(每 90 分钟 0.76 次)和 0.6 xG(每 90 分钟 0.4 次)。德国队中场前移 2.1 米,场均得分高达 2.15 oBMP+(每 90 分钟 1.54 分)和 1.0 xG(每 90 分钟 0.7 分)。阿根廷队的控球率为 60-40,德国队的控球率为 2,058-1,281 (每 90 分钟 1,470-915 次)。

鉴于阿根廷队在比赛早些时候表现出的控球优势,迪马利亚值得进一步讨论。他入选了本届赛事金球奖的 10 人候选名单(梅西最终赢得了金球奖),但由于在与比利时队的比赛中大腿肌肉撕裂,他缺席了半决赛和决赛。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阿根廷队在对阵荷兰队的一场比赛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正如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他们在对阵德国队的比赛中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有 48 名球员在世界杯上的出场时间超过了迪马利亚,但其中只有 6 名球员在整场比赛中的净出场时间高于迪马利亚,他们是托尼-克罗斯(Toni Kroos)、梅苏特-厄齐尔(Mesut Özil)、菲利普-拉姆(Philipp Lahm)、托马斯-穆勒(Thomas Müller)、阿尔延-罗本(Arjen Robben)和梅西(Messi)。其中,以每 90 人计算,只有克罗斯(0.21)、厄齐尔(0.16)、拉姆(0.15)和梅西(0.14)超过了迪马利亚(0.13)。因此,就控球率而言,本届赛事中每90分钟控球率最高的五名球员都在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中。阿根廷队有一人没有触球。

至于梅西,他在决赛中每 90 分钟的控球率只有 40.7 次,这导致他的进攻效率极低(0.1 xG,0.06 oBMP+)。马拉多纳则有更多的 63 次控球,在进攻中也有更多的表现(0.2 xG,0.14 oBMP+),但决赛对他的影响并不大。两人在这两场比赛中的进攻贡献率几乎相同,梅西(12.7%)以微弱优势领先马拉多纳(12.4%),但这与梅西的阿根廷队在决赛中几乎没有进攻表现有很大关系。

梅西和马拉多纳得到或没有得到的帮助还不止于此,事实很可能是这两名球员都没有为自己的国家赢得或输掉世界杯。毋庸置疑,马拉多纳在整个比赛中的表现超出了人们对他机会的预期。但在决赛中,集锦和数据都会告诉你,他的队友们充当了这个角色。他在比赛中的进攻贡献在阿根廷球员中排名第五,仅次于巴尔达诺、胡里奥-奥拉蒂科切亚、恩里克和布鲁查加。布尔鲁查加、巴尔达诺和何塞-布朗各进一球,三人的xG值加起来还不到0.5,这意味着他们三人的进球数比预期多出约2.5个。换句话说,在一场比赛中,三人的进球数几乎与马拉多纳在五场比赛中的预期进球正负值(+2.9)持平。

与此同时,时间来到 2014 年,冈萨罗-伊瓜因以 0.4 的 xG 占据了 14 年球队一半以上的进球机会。他的 xG 总值与 86 年的进球三人组相差百分之一球,几乎相同。但伊瓜因除了一个因越位而被退回的进球和两次险些失球之外,一无所获,而这两个进球本身的转化可能性均高于阿根廷队在 86 年决赛中的三个进球中的任何一个。他的 xG 值实际上比 2014 年德国队的领军人物贝内迪克特-赫韦德斯(Benedikt Höwedes)还要高一些,大家可能还记得,赫韦德斯在上半场结束前的一次角球进攻中头球击中立柱,错过了德国队本场比赛最好的一次机会。

因此,在决赛中,马拉多纳不仅中场比梅西更活跃,而且在他不在的时候,他的队友也能完成比赛。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一下马拉多纳和梅西在每场比赛中的一次机会。

豪尔赫-布尔鲁查加(Jorge Burruchaga)用他在世界杯赛场上的最后一次触球打进了一粒制胜球。直到 1994 年世界杯,助攻才成为一项官方数据,但看过 1986 年决赛集锦的人都知道,在第84 分钟的进球中,是谁将出球传给了布尔鲁查加。当时马拉多纳的位置相对较深,而通过深度数据,我们知道他的位置是在中场后 2.0 米处,右侧 9.9 米处。布尔鲁查加的第一次触球距离中场前沿 16.9 米,右侧 10.9 米。他在距离球门线 10.3 米、右侧 9.7 米处射门,射门前三次触球,进球概率为 10.7%。

28 年后,在一场没有进球的比赛中,伊瓜因在第21分钟面对德国门将曼努埃尔-诺伊尔(Manuel Neuer),在距离球门 16.4 米、偏左的位置一脚单刀射门,进球概率高达 17.3%。这是阿根廷队本场比赛最好的一次机会。在梅西空中挑战胡梅尔斯(Mats Hummels)后,克罗斯(Kroos)在德国队后防线身后头球攻门,这对他在整个比赛中的带球效率来说是一个讽刺。

如果伊瓜因取得了进球,那么梅西在世界杯上的表现可能会与马拉多纳相提并论。如果我们像1986年那样只看进球数和胜场数,那么梅西有可能进4球,马拉多纳有可能进5球,两人各有一座世界杯奖杯。我们甚至可以将梅西在对阵波黑队的比赛中,在距离球门45.2米处的10次触球跑动和世纪进球相提并论。

他没能在决赛中取得成功,但考虑到两场比赛的不同,马拉多纳能做到吗?德国队的中场在2014年主宰了比赛,而阿根廷队在1986年却没有让西德队主宰比赛,尽管他们的位置后撤了,但数据会告诉你,梅西和马拉多纳在这场失败或成功中都没有压倒性的发言权。

那么,在他们的历史时刻,哪位球员更出色呢?我们将把这个问题留给你们,让你们根据新的客观信息来决定和讨论。我们--或者说数据--会告诉你的是,马拉多纳不是一个人的球队。无论过去 32 年或未来 32 年的分析变得多么复杂,它可能永远不会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球队能赢得世界杯。